方東華:王陽明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
方東華
王陽明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,他從自身的經歷出發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,在行旅中寫有多封家書,表達了對家人子弟的殷切關愛和教誨之心,通過言傳身教,最終形成了王陽明家庭教育思想。王陽明之所以重視家庭教育,是因為他認為一個人成才與否,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,可概括為四個方面:
一、學必立志
古往今來的學者,談到家庭教育,沒有不重視立志的,王陽明更是如此。他小時候聽說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拉俘虜,就痛下決心,一定學好兵法,強國強兵。后來,王陽明能率兵平定寧王內亂,與他早年立志學兵法有很大關系。為此,他在《示弟立志說》中提到:“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世之所以因循茍且,隨俗習非,而卒歸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。”
王陽明強調立志,首先在于他認為有其志始有其方,無其志則無其事。故王陽明引程子“有求為圣人之志,然后可與共學”后發揮說:“人茍誠有求為圣人之志,則必思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安在?非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歟?圣人之所以為圣人,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,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。務去人欲而存天理,則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。”故學必先在立志而不先在求方。
王陽明強調的立志,是以圣賢之學督訓子弟,而不是以舉業進仕為目標。所以,他在戎馬生涯之際仍然不忘時時訓導子弟讀書上進,希望不要急于科考,只念其“本領未備,恐成虛愿”。他說:“科第之事,吾豈敢必于汝,得汝立志向上,則亦有足喜也”,只希望子弟能夠讀書明理上進即可。他作有《惜限說》,用以教導子弟及時當勉勵,不要虛度光陰。在《寄諸弟》中,則鼓勵后進子弟不要為此前沒有努力學習而懊悔,而要利用好余生“奮志于學”,則亦“猶尚可有為”。
二、守孝為本
孝道是儒家所倡導的根本道德!缎⒔洝氛f:“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”王陽明繼承儒家的這些思想,視孝為人的良知本能。他闡釋孟子的“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”,認為孟子的這句話,“是就人之良知發見得最真切篤厚、不容蔽昧處提省人,使人于事君處友仁民愛物,與凡動靜語默間”,在這里,王陽明把孝親視為良知的根本、圣人之道德根本。
王陽明教育弟子子侄,以孝為本。其《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》說:“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,如世俗所尚,以夸市井小兒。爾輩須以仁禮存心,以孝弟為本,以圣賢自期。”《又與克彰太叔》云:“正憲讀書,一切舉業功名等事皆非所望,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。”教育門生子弟以孝為主,構成了王陽明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。
至于如何行孝,王陽明認為不僅要使父母無憂,更重要的是要以養志為孝。王陽明認為:“夫孝子之于親,固有不必捧觴戲彩以為壽,不必柔滑旨甘以為養,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攜以為勞者。非子之心謂不必如是也,子之心愿如是,而親以為不必如是,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樂也。子必為是不為彼以拂其情,而曰吾以為孝,其得為養志乎?孝莫大于養志。”這就是說,賢父母是不以子女養己身為孝,而以子女養己志為孝。賢子女也應該以承父母之志為孝。
三、謙虛慎獨
反對傲慢,提倡謙虛,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一貫傳統。一個人品德上的缺陷,以及很多不良行為,很可能是因為傲慢產生的,所以王陽明把“傲”作為重點防范對象來告誡子弟。王陽明對于“傲”的危害,羅列得很詳細,認識得也很深刻。他在《書正憲扇》里有這么一段:“千罪百惡,皆從‘傲’上來。傲則自高自是,不肯屈下人。故為子而傲,必不能孝;為弟而傲,必不能弟。”
他又進一步闡釋“傲”的危害:至于為君而傲,亦不能仁,為父而傲,亦不能慈,為兄而傲,亦不能友。大凡仁之惡行,雖有大小,皆由傲慢勝心而來。一有傲慢心,就不會有改過徙義之功。王陽明把傲看做是“眾惡之魁”和“人生大病”。
反對驕傲,必然要提倡謙虛。在分析了傲的嚴重后果之后,王陽明又諄諄教誨子弟:“汝曹為學,先要除此病根,方才有地步可進。”想要學習進步,必須除掉“傲”這個病根,謹言慎行、寬以待人。他在教子詩文中多次強調這一點,“見人勿多說,慎默真如愚。接人莫輕率,忠信持謙卑。從來為己學,慎獨乃其基。紛紛多嗜欲,爾病還爾知”,教導子弟勿要妄發議論,言語一定要謹慎,待人不要輕率為之,忠信待人謙卑自處,不要多求妄取。
四、知錯改過
改過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一條重要原則。王陽明認為,過者,大賢所不免,故不貴于無過而貴其能改。他在《教條示龍場諸生中》說:“夫過者,自大賢所不免。故不貴于無過而貴其能改。”他又說:“本心之明,皎如白日,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,但患不能改耳。一念改過,當時即得本心。人孰無過?改之為貴。”他又舉出成湯、孔子的例子。成湯、孔子是公認的圣人,孔子卻說:“假我數年學易,可以無過矣。”而仲虺稱贊成湯,也只是說“改過不吝”而已?梢,圣人如成湯、孔子,過錯也在所難免,貴在有過能改。
王陽明強調,惟改過才能遷善,過不改善必不入。他希望子弟平日要做到“三省其過”:“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?亦有薄于孝友之道,陷于狡詐偷刻之習者乎?”一個人之前即使犯了大錯,只要他能改過仍然不失為君子。
如何對待別人的過錯,王陽明認為師友之間過失相規責善相從,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:“故凡評人之短,攻發人之陰私,以沽直者,皆不可以言責善”,而應該“直不至于犯,而婉不至于隱”,委婉曲折地使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。對于犯過者而言,則要誠懇地接受,要認識到:“凡攻我之失者,皆我師也”,虛心接受教訓以免失誤。他勸勉子弟:“德洪、汝中及諸直諒高明,凡肯勉汝以德義,規汝以過失者,汝宜時時親就”,希望他們見賢思齊,親之敬之改過遷善。
(作者為寧波市王陽明研究院副研究員)
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|
去年,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、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。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...
詳細
|
習近平總書記2·19和4·19兩次重要講話,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,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...
詳細
|